镇南关起义是一次事故还是一个故事呢?

25 6 月, 201902:07:38 发表评论

镇南关,巍峨地屹立在中越边界线上,见证了多少历史的风风雨雨?

提起镇南关,国人所熟知的大多是中法战争和镇南关大捷。提起孙中山大家所熟知的大多是国父,是民国主要的缔造者。

孙中山与镇南关在1907年10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。

作为一个革命者,孙中山革命的底色与镇南关浑然一体,不可割。因为镇南关起义是孙唯一一次亲自参加的起义。其他的最多是个筹款者,比如黄花岗起义,孙中山就是主要筹款人。甚至武昌起义时,孙中山远在美国,毫不知情,起义成功后,孙才万里迢迢从美国急匆匆赶来。虽然当上了临时大总统,可是没有突出的革命贡献,在以后与袁世凯的争夺中显得底气不足,也不得不把总统的位子拱手相让。

镇南关起义,本来是一次规模很小的起义,因为孙中山参加的缘故,在后来的史实叙述中无端地加入很多神奇的色彩,更多地演绎为传奇故事。无论是当时的清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党。

据国民党方面的记载。

孙中山先是任命越南洪门大佬黄明堂为镇南关都督,负责起义。黄明堂在中越边界组织了很多名乡勇,从悬崖爬上镇南关炮台,有如神兵天将,打了清军一个措手不及,清军如同丧家之犬,狼狈逃出。起义军英勇地拿下了三个炮台,缴获了多门大炮。

孙中山随后带领国际纵队赶到,其中有大名鼎鼎的黄兴和胡汉民。还有国际友人:孙中山的日本好友池亨吉,法国退伍炮兵上尉狄氏。

在这里不得不叹服孙中山强大的人格魅力,有如超级磁铁,吸引了诸多的国际友人来参加中国革命。

当然,如果论谁是被吸引来的最大铁块,那当属张静江了。

孙中山有一次从伦敦坐船去日本。与张静江在轮船上偶遇。其时,张静江是海外巨商,同时也是清政府在法国的驻外人员。基于这层关系,孙中山故意躲避张静江。

在轮船的甲板上,张径直的走过来,开门见山地对孙中山说,“你是不是孙文?”两人居然相见如故相见恨晚。张静江对孙中山的魅力、气势、理想,都因为这次偶然的邂逅而深深地折服。离别时,张静江对孙中山说,“我在海外经商多年,有一些积蓄,如果革命需要经费,可以给我发电报,A代表一万元,B代表两万元,以此类推。”

这一些孙中山也没太在意,因为萍水相逢,仅当张是谈兴正欢时的口快之言。后来在孙中山为起义实在凑不起来款项的时候,偶然想起这当事,试探性地给张静江发电报写了个C,果然很快三万块就到账了。

回来再说镇南关。据说孙中山带领国际纵队来到炮台后,亲临起义第一线,居然亲自发炮,还打死了六十多名清兵。孙为此还大发感慨:“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,此日始得亲发炮击清军耳!”

为此还得到了“孙大炮”的美誉!不过,大炮一词并不是什么赞美的词汇,在当时“大炮”的意思,大多是说话不靠谱满嘴跑火车。顾颉刚在其著作《袁氏当国》里面说,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的位子让与袁世凯后,袁世凯任命孙中山为交通总督查,专门修铁路。当时孙壮志凌云说要为中国修二十万里铁路(要知道今天中国的铁路总长也只有7万多公里),所以,事后袁世凯就送了孙中山一个外号叫大炮。

战争胶着的时候,清军陆荣廷部居然来了一封信,语气及其得低三下四,要投降孙中山。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,孙居然没有答应。

战争继续,起义军500多人与清军陆荣廷部血战七昼夜,最后寡不敌众,先后从越南撤走。

清军方面描述的更为玄乎。

据清朝官方的档案记载,大意是说,边境大股匪徒来犯,人数大概四千人。各个腰里掖着炸弹,手里端着快枪。刚开始因为敌人太过凶猛,丢失了三个炮台。经过广西巡抚张鸣岐地周密计划,经过统领陆荣廷地充分动员,在动员会上,张鸣岐和陆荣廷先后表态:一定为大清朝鞠躬精粹死而后已。战士们群情激昂,也纷纷认为报效皇恩的机会来了。战事描绘的也相当详细,绘声绘色。说血战整整七昼夜,杀敌无数,缴获枪支若干,经过浴血奋战后,重新夺回了炮台云云。

历史上的今天:

weinxin
红包福利社
微信扫一扫
中药材网友投稿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